在這消息傳出後,蘋果盤中股價由跌轉漲,市場反應是正麵的。
那麼,蘋果放棄造車的usdt換臺幣原因有兩點。
一、現在每家都非常卷,能賺到錢的新能源車企業,一隻手就能數的過來,行業無疑是難熬的。除了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,在歐美市場,除了特斯拉一家,其他電車公司競爭壓力也非常大。
例如,特斯拉的海外競爭對手Rivian,2023全年營收為44億美元,但虧損達57.4億美元。馬斯克近期表示,若不大幅削減成本,幣安幣換算臺幣Rivian可能在6季內破產。
所以,在最大的中國市場和歐美市場日子都不好過的情況下,蘋果想退出也是理所當然的。

另外,蘋果的最大利潤來源是基於產品的附加價值,而造車業本身就不是一個利潤率高、壁壘高的好生意,在競爭激烈,中國市場最佳入局時間已過的情況下,即使假設蘋果造車能賺到錢,但大概率賺的是辛苦錢。
從投入產生的回報比來看,肯定性價比不如現在轉投AI業務,尤其是幣安官網蘋果自己的Vision Pro是科技領先的。先前,像Google、索尼等科技公司,都在等蘋果發布頭顯設備,再決定要不要發布,因為怕設備沒蘋果做的好。但在蘋果發布之後,這兩家也未公開出售自己的設備,或許這證明在頭顯設備上,同行與蘋果是有一定差距的,這是現在自己具有優勢,且未來競爭不會那麼激烈的新增長點。
例如,今天李想表示,蘋果放棄造車,選擇聚焦AI是絕對正確的戰略選擇:
這段話更直白的說,AI做成功了,對蘋果估值提升帶來的上限遠高於造車業務。假設蘋果繼續造車,在AI創新浪潮下,倒是降低自身估值的做法。
不過,以蘋果的財力和人力,完全是有能力邊造車邊投入AI。但正如李想所說,戰略層麵,新業務能聚焦一個,就絕不做兩個。重點是選擇上限最高,距離自己核心優勢最近的,知難而上大概率不是好戰略。
二、實際上,造車難賺錢人人皆知,但蘋果值得敬佩的是做戰略決策夠果斷。蘋果造車部門投入了10年,這期間沉沒成本肯定不小,但業務說砍就砍,這不僅是蘋果家底夠厚產生的底氣,也顯示出中美企業文化不同的體現。
若說換國內的企業,說要結束投入長達10年的項目,那可能考慮的點更多,例如稅收/就業等等。產生的後果完全是不一樣的,結局很有可能是明知產業競爭激烈,但硬著頭皮也要繼續做下去加大產業內捲的情況。現在的小米造車就有些類似,雖然小米汽車仍未開售,但近期已經被同行們的大降價卡在尷尬的定價難題上。
例如,中國企業更擅長在一個行業中做到極致,透過3-5年的激烈競爭,不斷的降低成本,加速產品迭代來爭奪市場份額,在這種高強度的競爭下,行業內的資源和利潤都會被大幅壓縮。就例如近三年的光電產業、新能源產業、本來就難賺錢的買菜業務。
而美國企業更注重永續性和利潤率,在擴張和競爭時,大家都更傾向於維持健康的利潤率和長期成長潛力,短期內成長速度可能較中國同產業慢,但利潤是各企業的首要保證。